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

被引:36
作者
李里峰
机构
[1]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关键词
群众运动; 乡村治理; 中国革命; 动员式参与; 运动式治理;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14.01.017
中图分类号
D422.9 []; D239 [党史参考资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群众运动是中共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种非常规政治手段,由于它具有常规行政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动员和治理工具被广泛使用。中共群众运动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广大乡村民众的动员型政治参与、国家力量对乡村社会的直接介入、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接连不断的群众运动可以帮助党和国家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动员乡村民众、实现乡村治理,但这种动员和治理的成果却难以制度化、常规化,而只能以接连不断的新运动来维系,从而在社会变革的动力与社会运行的常态之间,形成了难以消解的矛盾。
引用
收藏
页码:218 / 23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12, (09) :105-125
[3]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赵鼎新著, 2006
[4]  
四清运动实录[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郭德宏, 2005
[5]  
中国农村权力结构[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郭正林著, 2005
[6]  
党员、党权与党争[M]. 上海书店出版社 , 王奇生著, 2003
[7]  
中国学术[M]. 商务印书馆 , 刘东主编, 2001
[8]  
调解、法制与现代性[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强世功编, 2001
[9]  
辞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夏征农, 1999
[10]  
费孝通文集[M]. 群言出版社 , 费孝通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