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 条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厚壳蛤不同壳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海洋信息的保存性
被引:8
作者:
黄思静
[1
]
卿海若
[2
]
胡作维
[1
]
吴素娟
[1
]
孙治雷
[1
]
裴昌蓉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学院
[2]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地质学系
来源:
关键词: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
厚壳蛤;
碳、氧、锶同位素;
Sr、Mn含量;
成岩蚀变;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6.01.009
中图分类号:
P736.22 [历史海洋学、海洋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测试了西藏南部岗巴剖面上白垩统宗山组上段地层中厚壳蛤不同壳层的Sr、Mn、A l、S i含量,以及碳、氧、锶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1)厚壳蛤的不同壳层(包括柱状层、珍珠层和二者间的过渡层)的碳酸盐矿物均已新生变形为成岩低镁方解石(DLMC),各种原始碳酸盐矿物(沉积低镁方解石或文石)都已不同程度地发生重结晶;2)从壳的外层(柱状层)向内层(珍珠层)方向,碳酸盐矿物重结晶作用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柱状层仍具有很好的柱状结构,其平均阴极发光强度明显弱于内部的珍珠层;3)厚壳蛤不同壳层的Sr含量和δ18O值都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靠外部的柱状层到内部的珍珠层,Sr含量和δ18O值都逐渐降低,同样说明内部的珍珠层丢掉的海水信息相对较多;4)厚壳蛤不同壳层和体腔充填物的1δ8O值都显著低于前人报道的同期海水值,说明在新生变形过程中,厚壳蛤不同壳层和体腔充填物的氧同位素都与大气水或其它成岩流体发生了交换,但柱状层的氧同位素与大气水(或其它成岩流体)的交换相对较少;5)厚壳蛤不同壳层和体腔充填物的锶、碳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值接近,不同壳层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因而在矿物的新生变形过程中,厚壳蛤的锶、碳同位素与成岩流体间的交换相对较少,同时也说明,在氧、碳、锶三种同位素中,氧很容易与成岩流体发生同位素交换,而碳、锶同位素则更多地代表了海水信息。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4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