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脑创伤与二次脑损伤发生机制研究

被引:3
作者
费舟
章翔
何远东
李志刚
李树合
梁景文
刘先珍
机构
[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基金
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关键词
脑损伤; 受体,谷氨酸; 环AMP; 环GMP;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51.15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为研究弥漫性脑创伤 (DBI)与二次脑损伤 (SBI)后鼠脑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1a(mGluR1a)、cAMP、cGMP含量变化及I类mGluRs拮抗剂MCPG的治疗作用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DBI、脑损伤合并SBI及MCPG作用组。脑损伤后 ,以低血压作为SBI指标 ,于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免疫组化和放射免疫研究。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比较 ,单纯DBI组脑皮层mGluR1a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1h增加 ,2 4h达高峰 (P <0 .0 1) ,伤后2 4hcAMP水平下降 ,cGMP升高 ,cAMP/cGMP比值下降 ;合并SBI组 ,mGluR1a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0 5h即明显增加 ,6h达高峰 (P <0 0 1) ,cAMP改变也更加明显 ;MCPG可减少SBI后损伤神经元的数目。提示mGluR1a参与了细胞兴奋性毒性和代谢应急 ,是加重脑损害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552 / 55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弥漫性脑损伤后低血压及高热对鼠脑海马细胞外液兴奋性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J].
费舟 ;
章翔 ;
易声禹 .
陕西医学杂志, 1997, (11) :7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