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生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被引:41
作者
黄长江
齐雨藻
黄奕华
林小涛
机构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
[2] 不详
关键词
赤潮; 夜光藻; 发生机理; 种群生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分析了1990年3月一1992年6月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数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夜光藻的生存水温的高限可达286℃左右,但其最适水温范围20-22℃,而适温范围可扩至16—25℃。所以,每年夏季高温季节,大鹏湾的夜光藻因无法忍受高温(30℃)而自然死亡,秋后再由外洋海流将其营养细胞带回。夜光藻的最适盐度应在29-33之间,但盐度的变化一般与夜光藻的种群变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不过暴雨或梅雨季节造成的表层水体盐度急降显然对主要分布于表层的夜光藻种群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为此,一个闷热和稳定无雨的气候环境对夜光藻赤潮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水体富营养程度的不断加重是水域夜光藻赤潮发生日益频繁的根本原因,但大鹏湾独特的规律性的潮汐循环(半日潮→回潮不等→全日潮→半日潮)和东南季风等产生的物理聚集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大鹏湾成为夜光藻赤潮多发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45 / 25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 [J].
黄长江 ;
齐雨藻 ;
杞桑 ;
吕颂辉 ;
江天久 .
海洋与湖沼, 1996, (05) :493-498
[2]   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分析 [J].
王寿松 ;
冯国灿 ;
夏综万 ;
史键辉 ;
齐雨藻 ;
吕颂辉 .
海洋与湖沼, 1994, (02) :146-151+235
[3]   夜光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谢健 ;
李锦蓉 ;
吕颂辉 ;
程亲荣 ;
杨炼锋 .
海洋通报, 1993, (02) :1-6
[4]   大鹏湾盐田海域夜光藻赤潮形成与潮汐的关系 [J].
林祖亨 ;
梁舜华 .
海洋通报, 1993, (02) :35-38
[5]   渤海湾富营养化和赤潮问题的初步探讨 [J].
邹景忠 ;
董丽萍 ;
秦保平 .
海洋环境科学, 1983, (02) :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