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芒对籽粒产量的作用

被引:8
作者
高如嵩
张宝军
李文瑞
机构
[1] 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
关键词
大麦; 同化作用(植物生理); 粒重; 产量; 生态气候/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82~1987年剪芒、剪叶试验结果表明,大麦诸光合器官对产量的作用表现为:芒>旗叶>倒2叶>倒3叶。芒的作用因品种类型和结实期的气候生态条件不同而异,6棱大麦芒的作用大于2棱大麦。在温度较高,光照充足和雨量较少的年份,芒对粒重的贡献较大;反之,在温度较低,光照不足和雨量较多的年份则较小。灌浆期芒上喷尿素加KH2PO4液体肥料能显著提高芒的光合强度,增加千粒重1.3~3.4g。芒对产量贡献卓越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同化细胞结构复杂,光合面积大和叶绿素含量多。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大麦不同叶位叶鞘同化细胞形态结构的初步观察 [J].
郑丕尧 ;
李小云 .
作物学报, 1986, (03) :183-186+220
[2]   大麦不同叶位叶片细胞及其它器官细胞形态的初步观察 [J].
李小云 ;
郑丕尧 .
作物学报, 1984, (03) :207-215
[3]   大、小麦穗部光合作用对结实养分的供应 [J].
北条良夫 ;
李胜田 .
麦类作物学报, 1982, (02) :10-10
[4]   芒的功能和重要性 [J].
C.A.拉姆 ;
尹士景 .
现代农村科技, 1980, (01)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