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遗产的形成发展及多层级再利用

被引:8
作者
范晓君 [1 ,2 ]
徐红罡 [1 ]
Dietrich Soyez [3 ]
代姗姗 [1 ,4 ]
机构
[1] 中山大学
[2] 沈阳师范大学
[3] 科隆大学地理系
[4] 澳门科技大学
关键词
工业遗产; 德国; 遗产化过程; 多层级结构; 再利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51.6 []; K885.16 [];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0601 ; 060109 ;
摘要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老工业区面临改造和升级,工业遗产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通过对德国工业遗产地的实地调研,探讨了德国工业遗产的形成及扩散过程,分析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德国的工业遗产意识是在遗产保护、逆工业化、社会运动和美学认识改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关注工业遗产的客观价值,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起到了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国家—区域—地区—本地四个不同尺度上的多层级再利用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7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东北资源型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从德国鲁尔区视角分析 [J].
陈淑华 .
学术交流, 2010, (03) :69-72
[2]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初探 [J].
张丽兵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4) :12-13
[3]   浅析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开发的人文内涵 [J].
刘会远 ;
李蕾蕾 .
世界地理研究, 2008, (01) :119-125
[4]   城市记忆与工业遗存 [J].
张晓莉 .
国际城市规划, 2007, (03) :72-74
[5]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 [J].
叶瀛舟 ;
厉双燕 .
上海城市规划, 2007, (03) :50-53
[6]   鲁尔区的经验对山西工业旅游发展的启示 [J].
张艳玲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1) :129-131+135
[7]   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 [J].
谢红彬 ;
高玲 .
人文地理, 2005, (06) :52-55
[8]   从废墟到乐园——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G.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 [J].
张艳锋 .
小城镇建设, 2004, (09) :80-83
[9]   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一) [J].
刘会远 ;
李蕾蕾 .
现代城市研究, 2003, (06) :23-26
[10]  
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研究[D]. 汪希芸.南京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