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与变形特征

被引:59
作者
李勇 [1 ]
周荣军 [2 ]
Alexander LDENSMORE [3 ]
闫亮 [1 ]
Nicholas RICHARDSON [4 ]
董顺利 [1 ]
Michael AELLIS [5 ]
张毅 [1 ]
何玉林 [1 ,2 ]
陈浩 [1 ]
乔宝成 [1 ]
马博琳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
[3] Institute of Hazard and Risk Research and Depart ment of Geography,Durham University
[4] Depart ment of Earth Science,Swiss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Center for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University of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映秀-北川断裂; 走滑—逆冲作用; 龙门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本文以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映秀-北川断裂的关键部位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标定了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带从映秀向北东延伸达180~190km,走向介于NE30°~50°之间,倾向北西,地表平均垂向断距为2.9m,平均水平断距为3.1m;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北川县擂鼓镇,垂直断错为6.2±0.1m,水平断错为6.8±0.2m,逆冲分量与右行走滑分量的比值为3∶1~1∶1,表明该断裂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逆冲运动分量略大于或等于右行走滑运动分量。根据近南北向的分段断裂可将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带划分为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其中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南段的映秀—虹口一带和中北段的擂鼓—北川县城—邓家坝一带。基于保存于破裂面上的擦痕,我们将该地震破裂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为逆冲作用,晚期为斜向走滑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688 / 1706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与逆冲-走滑作用 [J].
李勇 ;
周荣军 ;
董顺利 ;
张毅 ;
何玉林 ;
陈浩 ;
闫亮 ;
乔宝成 ;
马博琳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04-413
[2]   龙门山断裂带走滑方向的反转及其沉积与地貌标志 [J].
李勇 ;
周荣军 ;
A L Densmore ;
M A Ellis .
矿物岩石, 2006, (04) :26-34
[3]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 [J].
周荣军 ;
李勇 ;
Alexander L Densmore ;
Michael A Ellis ;
何玉林 ;
王凤林 ;
黎小刚 .
矿物岩石, 2006, (02) :40-51
[4]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J].
李勇 ;
周荣军 ;
Densmore A L ;
Ellis M A ;
黎兵 .
沉积学报, 2006, (02) :153-164
[5]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J].
李勇 ;
周荣军 ;
A L Densmore ;
M A Ellis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40-51
[6]   龙门山均衡重力异常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地壳隆升的约束 [J].
李勇 ;
徐公达 ;
周荣军 ;
ALDensmore ;
MAEllis .
地质通报, 2005, (12) :1162-1168
[7]  
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地质响应[M]. 地质出版社 , 李勇等, 2006
[8]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刘树根著, 1993
[9]  
Active tectonics and erosional unloading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 . Alexander L. Densmore,Yong Li,Michael A. Ellis,Rongjun Zhou.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 2005 (2)
[10]  
Continuous de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data. Zhang PZ, Shen ZK, Wang M, et al. The Journal of Geology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