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微线圈的合成、表征及形态研究

被引:3
作者
李文军
郭燕川
陈丽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碳微线圈; 螺旋; 形态; 碳纤维; 催化热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O613.71 [碳C];
学科分类号
070301 ; 081704 ;
摘要
以镍为催化剂,在助剂噻吩的作用下,采用乙炔高温热解法合成了规则、均匀、具有双螺旋结构的碳微线圈.用同一次实验所得的产物,从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研究了碳微线圈形态的变化与分布规律,并进一步通过改变反应器的结构做了比较实验,结合SEM,TEM,SAED和XRD等表征手段对这一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气流的流向以及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是导致碳微线圈形态变化的两个重要原因.另外,对碳微线圈的结构、生长机理以及噻吩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589 / 159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PTC效应 [J].
狄卫华 ;
张国 ;
赵竹弟 ;
孙小红 ;
于喜飞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3, (11) :2122-2124
[2]   新型酞菁高温热解沉积法制备燃料电池专用纳米碳球载铂催化剂 [J].
郭燕川 ;
徐海涛 ;
张兵 ;
韩凤梅 ;
陈丽娟 ;
彭必先 ;
谢文委 ;
钱海生 ;
阎天堂 ;
岳军 ;
潘忠孝 .
科学通报, 2003, (22) :2338-2342
[3]   气相催化裂解法制备微米级螺旋形炭纤维的研究 [J].
戈敏 ;
沈曾民 .
新型炭材料, 2003, (01) :31-36
[4]   催化裂解CH4制备不同形貌的碳纳米管 [J].
吴国涛 ;
朱光明 ;
尤金跨 ;
林祖赓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 (01) :98-101
[5]   碳纤维微电极伏安法测定动物脑内5-羟吲哚乙酸、尿酸和高香草酸 [J].
彭图治 ;
王国顺 ;
李惠萍 ;
刘国卿 ;
曹于平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3, (10) :1374-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