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与两系杂交植物Ⅳ.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析方法
被引:11
作者
:
戴君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杂交小麦研究中心
戴君惕
何觉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杂交小麦研究中心
何觉民
邹应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杂交小麦研究中心
邹应斌
张淑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南杂交小麦研究中心
张淑芝
机构
:
[1]
湖南杂交小麦研究中心
来源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6年
/ 04期
关键词
:
作物;雄性不育;遗传分析;基因;极大似然估计/质量—数量性状;
D O I
:
10.13331/j.cnki.jhau.1996.04.001
中图分类号
:
Q943 [植物细胞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
071007 ;
090102 ;
摘要
:
采用质量—数量性状分析法来研究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可以从分离世代雄性不育指标的频率分布检验1个主基因、2个主基因、无主基因等遗传假设,并能估计微效多基因的遗传方差和环境方差.讨论了这种方法的优缺点.
引用
收藏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Ⅳ.极大似然法的应用
[J].
姜长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江苏扬州,
姜长鉴
;
莫惠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江苏扬州,
莫惠栋
.
作物学报,
1995,
(06)
:641
-648
[2]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Ⅲ.受三倍体遗传控制的胚乳性状
[J].
莫惠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
莫惠栋
;
徐辰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
徐辰武
.
作物学报,
1994,
(05)
:513
-519
[3]
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与两系杂交植物Ⅰ.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J]. 何觉民,戴君惕,邹应斌,张海清,刘雄伦,欧仕益,周美兰.湖南农学院学报. 1994(01)
[4]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Ⅱ.世代平均数和遗传方差
[J].
莫惠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扬州,
莫惠栋
.
作物学报,
1993,
(03)
:193
-200
[5]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Ⅰ.遗传组成和主基因基因型鉴别
[J].
莫惠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扬州,
莫惠栋
.
作物学报,
1993,
(01)
:1
-6
←
1
→
共 5 条
[1]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Ⅳ.极大似然法的应用
[J].
姜长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江苏扬州,
姜长鉴
;
莫惠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江苏扬州,
莫惠栋
.
作物学报,
1995,
(06)
:641
-648
[2]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Ⅲ.受三倍体遗传控制的胚乳性状
[J].
莫惠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
莫惠栋
;
徐辰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江苏扬州
徐辰武
.
作物学报,
1994,
(05)
:513
-519
[3]
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与两系杂交植物Ⅰ.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J]. 何觉民,戴君惕,邹应斌,张海清,刘雄伦,欧仕益,周美兰.湖南农学院学报. 1994(01)
[4]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Ⅱ.世代平均数和遗传方差
[J].
莫惠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扬州,
莫惠栋
.
作物学报,
1993,
(03)
:193
-200
[5]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Ⅰ.遗传组成和主基因基因型鉴别
[J].
莫惠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数量遗传研究室扬州,
莫惠栋
.
作物学报,
1993,
(01)
:1
-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