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南部晚古生代陆表海的沉积充填、聚煤特征和构造演化

被引:23
作者
李宝芳
李祯
付泽明
刘光华
徐世荣
刘庆国
林孟琪
徐嘉谟
何北钟
杜士清
宋志坚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河南石油勘探局
[3] 煤田地质第一勘探公司
关键词
沉积格架; 构造背景; 沉积体系; 煤变质带; 潮道; 潮坪; 浅水三角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华北南部晚古生代煤系为海退型剖面,沉积环境演化为由陆表海碳酸盐—碎屑海岸、碎屑潮坪至被河流三角洲充填的半咸水海湾。晚石炭世中期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区因拉张分离出现了陆表海,陆源碎屑自北向南的充填表明北方蒙古—西伯利亚板块向华北板块北缘的对接俯冲。沉积中心和聚煤作用随之自北向南迁移,因此在华北南部集中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聚煤最有利的沉积环境是海退形成的滨海平原和河流注入浅水海湾形成的三角洲平原。煤变质带自本区中部向南递减表明三叠纪沉积中心向北迁移,表明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地块以及华南板块的对接拼合时间可能发生在煤系形成之后至三叠纪以前,海西末期的可能性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367 / 37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豫西太原组、山西组中潮道沉积的类型和特征 [J].
李宝芳 ;
刘光华 ;
李祯 ;
付泽明 .
沉积学报, 1988, (02) :31-41+132
[2]   豫西荥巩——新密煤田太原组、山西组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 [J].
张年茂 ;
杨起 ;
李宝芳 .
现代地质, 1988, (02) :226-240
[3]   豫西陕渑煤田太原组一3煤形成环境和聚煤特征 [J].
周慧堂 ;
杨起 ;
李宝芳 ;
李祯 ;
傅泽明 .
现代地质, 1987, (Z1) :378-389+472
[4]   禹县煤田二叠系三煤段沉积环境与三9煤找煤方向 [J].
尹国勋 .
焦作矿业学院学报, 1987, (02) :45-55
[5]   豫西禹县大风口一带晚石炭世碳酸盐岩风暴沉积特征与类型 [J].
刘光华 .
地质论评, 1987, (03) :249-257+303
[6]   河南禹县早二叠世晚期浅水三角洲沉积和聚煤环境 [J].
龚绍礼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86, (06) :2-9
[7]   河南禹县上石盒子组第六、七煤段沉积环境与聚煤特点 [J].
刘光华 .
地质论评, 1984, (05) :446-455+514
[8]   从活动论观点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J].
王鸿祯 .
地球科学, 1981, (01) :42-66
[9]  
河南禹县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M]. 地质出版社 , 杨 起主编, 1987
[10]  
Pennsylvanian Sedimentation of Central Appalachians .2 Donaldson A C. The Geo Soc of America Inc.Special paper 148 .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