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海南主要金矿类型的铅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5
作者:
黄斌
机构:
[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
来源:
关键词:
金矿床,Pb同位素,模式年龄,海南省;
D O I:
10.19700/j.0379-1726.1995.04.009
中图分类号:
P618.510.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琼西抱板和土外山两矿区典型矿体剖面样品的Pb同位素比值和Pb浓度作了测定。这两个金矿的矿体及其两侧蚀变岩和混合岩围岩具有一个共同的初始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18.683±0.02),同时,它们具有各自明显不同的Pb同位素变化范围,其富金矿体和含金蚀变岩具有比混合岩围岩均一的Pb同位素变化,尤其是抱板矿区V1矿体,其富矿核部分具有最均一的和最低的(206)Pb/(204)Pb比值,暗示在这个混合岩地区,有矿部分与无矿部分、富矿部分与贫矿部分的Pb同位素比值可以区别。发现北牛和二甲矿体具有比抱板和土外山矿体更低的初始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18.538±0.018)。上述两组矿体都产于同一混合岩田中,且与戈枕断裂关系密切,这表明该混合岩地区存在两个成矿期,其成矿年龄分别为170±11Ma和84±12Ma,即为燕山运动的早晚期。还研究了王下矿区的浅变质层控型金矿,获得该矿(206)Pb/(204)Pb初始值为18.351±0.018,其成矿模式年龄为280±10Ma。
引用
收藏
页码:387 / 401
页数:1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