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运动诱发电位和内囊区血流量的改变

被引:6
作者
李书林
曾琳
蒋晓江
陈曼娥
机构
[1]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2]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重庆
[3] 重庆
关键词
脑出血; 运动诱发电位; 血流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4 [脑出血];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和内囊血流量的变化,以了解大鼠脑出血致肌痉挛模型中锥体束的功能情况。方法采用大鼠自体血缓慢注入右侧内囊后肢制备大鼠脑内囊出血致肌痉挛模型,应用电生理学方法检测皮层运动诱发电位,应用氢清除法观察内囊血流量的改变,以判断上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传导功能的变化。结果大鼠右侧内囊出血后右侧MEP波幅较左侧显著降低(P<0.01),出血1d以后右侧MEP波幅较出血前均显著降低(P<0.01);MEP潜伏时右侧显著延长,与左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内囊出血1d以后MEP潜伏时均明显延长,与出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脑出血后第1天,右侧内囊血流量有明显降低,低于伤前水平和左侧第1天内囊血流量(P<0.05)。结论内囊定向的脑出血模型引起明显的内囊损伤侧MEP波幅明显降低、潜伏时延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情况和功能状态,以及内囊血流量恢复较快,这些可能与大鼠脊髓内踏步中枢模式发生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536 / 2537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髓鞘碱性蛋白与神经功能的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J].
李书林 ;
蒋晓江 ;
陈曼娥 .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06) :798-799
[2]   大鼠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起源及传导规律的研究 [J].
余科炜 ;
李家顺 ;
贾连顺 ;
袁文 ;
叶晓健 ;
石志才 ;
谢宁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08) :74-76
[3]   生长抑素与血肿远隔区边缘叶-海马的损伤机制研究 [J].
蒋晓江 ;
李书林 ;
许志强 ;
严家川 ;
杜全国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08) :502-504
[4]   脑性瘫痪大鼠颈交感神经阻断后神经症状及肌张力的研究 [J].
吴珊鹏 ;
罗永湘 .
现代康复, 2000, (03) :386-387
[5]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运动诱发电位的监测作用 [J].
于泽生 ;
刘忠军 ;
党耕町 .
中华外科杂志, 1999, (10) :40-42
[6]   运动诱发电位研究现状 [J].
沈彬 ;
宋跃明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9, (03)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