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

被引:47
作者
梅萍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理论课部湖北武汉
关键词
德育; 生命的意义; 社会责任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1 ; 030505 ; 0401 ;
摘要
人不仅是实体的存在,更是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无助感。要走出这种困境,德育工作必须改变“纯工具化”理性,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包括对生命情感的关怀、对终极信仰的关怀、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怀和对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理念探讨 [J].
高锦泉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4) :92-95
[2]   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J].
余林梁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 (03) :107-111
[3]   呼唤生命教育 [J].
张云飞 .
社会, 2003, (03) :1-1
[4]   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 [J].
王学风 .
教书育人, 2003, (01) :7-10
[5]  
人就是“人”[M]. 辽宁人民出版社 , 高清海著, 2001
[6]  
穿透死亡[M]. 江西教育出版社 , 郑晓江著, 2000
[7]  
寻找生命的意义[M]. 湖北教育出版社 , 刘翔平著, 1999
[8]  
续爱的教育[M]. 吉林大学出版社 , (意)孟德格查著, 1999
[9]  
人是谁[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美)A.J.赫舍尔(A.J.Heschel)著, 1994
[10]  
活出意义来[M]. 三联书店 , (德)弗兰克(Frankl,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