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及其演变——来自1992~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依据

被引:12
作者
汪克亮 [1 ]
杨力 [1 ]
杨宝臣 [2 ]
程云鹤 [1 ]
机构
[1]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偏向型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数据包络分析;
D O I
10.13956/j.ss.2014.03.014
中图分类号
F222.33 [国民经济计算体系];
学科分类号
020208 ; 0714 ; 020201 ;
摘要
基于1992~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了28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考察其地区差异与变化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技术进步分解为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与中性技术进步,重点分析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我国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年均2.37%与累计41.25%的增长,并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中性技术进步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偏向型技术进步总体上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力度在逐渐减弱。为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各省份一方面必须要同时重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特点进行适宜的技术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5+25 +2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 [J].
戴天仕 ;
徐现祥 .
世界经济, 2010, 33 (11) :54-70
[2]   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 [J].
黄先海 ;
徐圣 .
经济研究, 2009, 44 (07) :34-44
[3]   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2003 [J].
陈勇 ;
唐朱昌 .
经济研究, 2006, (09) :50-61
[4]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J].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5, (06) :51-60
[5]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吴敬琏, 2006
[6]  
Can China’s Growth be Sustained? A Productivity Perspective[J] . Jinghai Zheng. World Development . 2008 (4)
[7]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growth in a neoclassical framework[J] . Andreas Irmen.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 2004 (8)
[8]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J] .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02 (1)
[9]  
Technological Change, Technological Catch-up, and Capital Deepening: Relative Contributions to Growth and Convergence[J] . Subodh Kumar,R. Robert Russel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2002 (3)
[10]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change: the case of Taiwan[J] . Rolf Fare,Shawna Grosskopf,Wen-Fu Lee. Applied Economics . 200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