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了25种历代南、北方青瓷标本。对青瓷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成温度以及显气孔率均作了详细测定和研究。历代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十分近似于浙江当地瓷石,但钛、铁着色氧化物含量较高。这表明青瓷胎是以瓷石和掺少量高含铁量粘土(紫金土)配制而成。从北方青瓷胎中含Al2O3较高推断,北方青瓷的胎主要是采用含铝量高的粘土原料制成,这也是大部分北方青瓷胎常常呈现多孔的原因。从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上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气孔多为开口气孔。 南、北方青瓷釉中的钙含量及其演变规律很相似。五代以前的钙含量为15~20%,北宋以后降低到15%以下,而钾、钠含量则有所增加,显示了北宋以后由石灰釉演变成石灰-碱釉的巨大进展。南北方青瓷釉中钛铁着色氧化物的含量也比较接近。然而,该两类釉的着色色调郤不十分相同,除与钛铁含量有关外,主要由于烧成气氛和基釉组成不同的缘故。 大部分青瓷釉中均含有少量P2O5,并随CaO含量成比例增长。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使用了部分动物性骨质原料有关。广西永福窑釉呈深豆绿色,这是釉中所含铜、铁混合着色的效果。釉中CuO含量为1.25%。 物性测试结果表明,东汉晚期越窑青瓷的瓷化程度都很高,其显气孔率在0.5%以下,扫描电子显微镜只发现一些闭口气孔,从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