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三种文化逻辑:解读高校毕业生大城市聚集

被引:8
作者
吴志明 [1 ]
马秀莲 [2 ]
机构
[1]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2] 不详
关键词
后物质主义; 高校毕业生; 城市; 流动逻辑;
D O I
10.19633/j.cnki.11-2579/d.2015.10.012
中图分类号
G647.38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年轻高校大学毕业生群体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大城市集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经济发展常常伴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工作或是单纯的经济元素并不是年轻人流动的唯一,甚至不是主要的原因。青年大学毕业生赋予流动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城市流动选择中明显地表现出三种社会文化逻辑:流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参与作为一种价值实现以及熟悉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本文结论对于城市在吸引年轻高学历人才,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推动城市增长发展方面有指导性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7+71 +7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文化转向:大学毕业生城市流动的新逻辑 [J].
吴志明 ;
马秀莲 .
当代青年研究, 2015, (01) :88-93
[2]   中国公众近年价值观的变化——由“物质主义价值”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转变 [J].
郭莲 .
学习论坛, 2010, 26 (10) :61-64
[3]   人口流迁与城市化:理解费孝通与霍华德 [J].
吴志明 ;
赵伦 .
城市发展研究 , 2010, (09) :13-19
[4]   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还是“代表什么”的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J].
潘绥铭 ;
姚星亮 ;
黄盈盈 .
社会科学研究, 2010, (04) :108-115
[5]   文化资本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基于厦门市Z工厂的实证研究 [J].
赖晓飞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04) :91-96
[6]   流动人口增长与首都发展相协调问题研究——一个城市规划的视角 [J].
孙卫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3) :61-66
[7]   后物质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轫 [J].
陶文昭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 (06) :81-83+70+85
[8]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 [J].
李强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1) :125-136+207
[9]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潘家华, 2010
[10]   THE CAUSE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A SURVEY OF GERMAN THEORIES [J].
Heberle, Rudolph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8, 43 (06) :93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