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大柴旦剖面的上地壳Q值结构

被引:18
作者
赵俊猛
张先康
邓宏钊
张进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关键词
阿尔金造山带; Q值结构; 反演; 柴达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横跨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资料 ,对拜城—大柴旦剖面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进行了反演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Q值随深度的加大而增大 ;横向对应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Q值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的上地壳具有稳定的Q值结构 ,但盆地北缘 (特别是库车坳陷 )的Q值比南缘的低 ,表明北缘的介质比较破碎 .这可能与盆地北缘活跃的构造特征与巨大的沉积厚度有关 ,是引起盆地南北两侧地震活动性差异 (北缘强 ,南缘弱 )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尔金造山带上地壳的平均Q值较高 (约 5 0 0 ) ,这可能由于结晶基底埋藏较浅 ,基岩出露 ,因此地震波在此处传播能量衰减较慢所致 .柴达木盆地西半部分上地壳的Q值除了表层的 (厚 1.0~ 2 .0km)较高外 ,其余各层的Q值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相当 (平均约 4 0 0 ) ,显示了与塔里木盆地相似的稳定构造 .
引用
收藏
页码:503 / 50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流动观测兼用的轻便数字地震仪系统
    原秦喜
    孙鸿
    戴鹏
    安培兴
    祝彦杭
    崔荣丰
    [J]. 中国地震, 1999, (02) : 66 - 73
  • [2] 中国东部的尾波衰减特征和Qc值估计
    黄才中
    葛焕称
    [J]. 地震学报, 1995, (02) : 196 - 202
  • [3] 鄂尔多斯地块和银川盆地中上部地壳Q值结构
    赵平
    罗力雷
    邓宏钊
    刘义强
    成双喜
    [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1992, (04) : 351 - 355
  • [4] 滦县地区尾波Q值及其与频率关系的研究
    李松林
    樊计昌
    惠乃玲
    杨健
    孙桂香
    [J]. 地震学报, 1990, (04) : 357 - 366+463
  • [5] 滇西试验场区的Q值及其随时间窗的变化附视频
    张天中
    高龙生
    张卫平
    [J]. 地震学报, 1990, (01) : 12 - 21+115
  • [6] 北京和云南剑川地区的Q和 Q
    吴大铭
    王培德
    陈运泰
    [J]. 地震学报, 1987, (04) : 337 - 346
  • [7] 1985年云南禄劝地震余震尾波 Q 值的某些研究
    秦嘉政
    李宁
    胡克坚
    [J]. 地震学报, 1987, (03) : 239 - 252
  • [8] 唐山—北京地区Q因子随频率的变化
    高龙生
    石汝斌
    华正兴
    李瑞瑄
    [J]. 地震学报, 1986, (04) : 354 - 366
  • [9] 尾波观测与Q值分布
    程德利
    张裕中
    [J]. 地震学报, 1985, (04) : 398 - 407
  • [10] 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和昆仑造山带(北缘)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研究[A]. 赵俊猛,张先康,王尚旭,鲁兵,张进,卢苗安.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