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比对水华蓝藻优势形成的影响

被引:104
作者
许海
朱广伟
秦伯强
高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氮磷比; 铜绿微囊藻; 生长速率; 水华蓝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815 ;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批量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N/P比对铜绿微囊藻(蓝藻)和斜生栅藻(绿藻)生长速率的影响,并在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期间,监测了梅梁湾和湖心区水体叶绿素a浓度和氮磷营养盐结构变化,以探讨N/P比对蓝藻优势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P比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并不表现在一个确定值上,而与水体氮磷的绝对浓度有关,在0.02mg/L磷浓度下,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在N/P比为4:1~32:1范围内生长速率均较低(0.067~0.074,0.018~0.022d-1),说明受到营养盐的限制;当磷浓度达到0.20mg/L时,铜绿微囊藻在N/P比为32:1时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0.240d-1),斜生栅藻在N/P比为64:1时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0.380 d-1);而在磷浓度升高到2.00mg/L时,不同N/P比下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均达到最大生长速率(0.24~0.25,0.378~0.381d-1),说明氮磷浓度均比较充足,N/P比对生长速率已经没影响.可见,氮磷浓度比N/P比对两种藻的生长影响更大.与斜生栅藻相比,铜绿微囊藻对氮磷营养的生理需求和最大生长速率均相对较低,属K策略物种,易在低氮磷浓度下形成优势.梅梁湾在水华暴发期间氮浓度一直远低于水华较轻的湖心区,而磷浓度远高于湖心区,进而导致梅梁湾N/P质量比(低于20:1)在水华期间一直低于湖心区(124:1),低N/P比是蓝藻水华暴发导致氮浓度下降,磷浓度升高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676 / 168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氮营养动力学特征 [J].
许海 ;
杨林章 ;
刘兆普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1) :69-73
[2]   氮磷对微囊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J].
万蕾 ;
朱伟 ;
赵联芳 .
环境科学, 2007, (06) :1230-1235
[3]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nd the phosphorus mineralization rate of Lake Taihu[J]. GAO Guang, ZHU Guangwei, QIN Boqiang, CHEN Jun & WANG Ke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6(S1)
[4]   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生长的磷营养动力学特征 [J].
许海 ;
杨林章 ;
茅华 ;
刘兆普 .
生态环境, 2006, (05) :921-924
[5]   太湖东北部沉积物可溶性氮、磷的季节性变化 [J].
金相灿 ;
姜霞 ;
徐玉慧 ;
王琦 .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04) :409-413
[6]  
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群中无机氮和TN/TP变化的模式及生物调控机制[J]. 吴世凯,谢平,王松波,周琼.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7]   太湖沉积物磷形态及pH值对磷释放的影响 [J].
金相灿 ;
王圣瑞 ;
庞燕 .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06) :68-72
[8]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 [J].
秦伯强 .
湖泊科学, 2002, (03) :193-202
[9]   太湖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动态与初步进展 [J].
秦伯强 .
湖泊科学, 1998, (04) :1-9
[10]  
湖泊生态系统观测方法[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陈伟民,黄祥飞,周万平等编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