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陷阱”:理论辨析与政策导向

被引:14
作者
王倩
黄蕊
双星
机构
[1]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碳陷阱; 碳排放强度; 碳金融; 固定效应模型;
D O I
10.16158/j.cnki.51-1312/f.2011.10.001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F832.5 [金融市场];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1201 ; 020204 ;
摘要
在《京都议定书》面临失效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不以其它国家减排为条件的减排承诺及相关实证研究的缺乏,加重了人们对三种"低碳陷阱"的忧虑。理性地辨析"碳陷阱",关系到中国发展模式及相关政策的选择。本文基于低碳经济与金融发展理论指出,即使国际强制碳减排不复存在,中国的低碳发展目标不仅仍需坚持而且可行。相对"低碳陷阱","高碳陷阱"是中国面临的更现实的风险。基于欧盟14个国家2005—2009年面板数据建立的双固定效应模型则进一步证实:相对减排目标是可行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实现相对减排目标,碳金融对降低碳排放强度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自主碳排放强度的区域结构则说明中国应在碳博弈中增强自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J].
杨志 ;
王梦友 ;
马玉荣 .
学习与探索, 2011, (01) :138-140
[2]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 [J].
杨波 ;
肖苏原 ;
田慕昕 .
国际金融研究, 2010, (08) :43-52
[3]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 [J].
潘家华 ;
庄贵阳 ;
郑艳 ;
朱守先 ;
谢倩漪 .
国际经济评论, 2010, (04) :88-101+5
[4]   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 [J].
唐跃军 ;
黎德福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6) :5-14
[5]   低碳经济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J].
朴英爱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0, (03) :153-158
[6]   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 [J].
王倩 ;
李通 ;
王译兴 .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47-151
[7]   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 [J].
何建坤 ;
周剑 ;
刘滨 ;
孙振清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 (04) :18-35+156
[8]   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J].
鲍健强 ;
苗阳 ;
陈锋 .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4) :153-160
[9]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expenditures in energy R&D and carbon emissions per GDP?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Garrone, Paola ;
Grilli, Luca .
ENERGY POLICY, 2010, 38 (10) :5600-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