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长蠕孢菌毒素

被引:7
作者
吴畏
杨家书
常迺滔
吴友三
薛应龙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室
[2] 复旦大学生物系
关键词
小麦长蠕孢菌毒素; 生物活性; 活性钝化; 介电常数; 电阻法;
D O I
10.13346/j.mycosystema.1989.01.01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小麦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在21—25℃的Fries溶液中振荡培养时产生的毒素,易引起与病原菌感染小麦类似的特征性病状。培养滤液的浓缩物,经丙酮沉淀,正丁醇-氯仿萃取,二次硅胶柱层析等程序,将毒素部分纯化,毒素的硅胶TLC层析表明,毒素层离组分至少为6种,在紫外灯下和碘蒸气中观察,显蓝紫色光斑和棕黄色斑,它们的Rf值依次为0.12,0.16,0.25,0.36,0.43,0.54,并具有倍半萜类化合物特有的紫外吸收带,它们的最大吸收值(max)分别为270,285,287,290,287,287nm,与国外报道乙醚提取物的紫外吸收特性相近(sommereyns & Closset,1978)。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上述组分均为毒素活性部分,它除能溶于ε为10以上的溶剂外,对热和光稳定,最适pH 4—7,极端pH下,毒素活性被钝化,回调最适pH后,活性仍可恢复,即令高温蒸煮也不丧失活性。毒素对小麦叶组织伤害能力及其活性与温度,毒素浓度和剂量,作用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一种植物叶片电阻测定法——ZD型植物电阻测定夹 [J].
张宪政 ;
吴畏 ;
杨家书 ;
郝建军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6, (06) :57-58
[2]  
植物化学.[M].[日]刈米达夫 著;杨本文 译.科学出版社.1985,
[3]  
植物生长物质分离法.[M].[英]J·R·希尔曼 编;王文宏;叶和春等 译.科学出版社.1983,
[4]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M].姚新生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5]  
薄层层离及其在中草药分析中的应用.[M].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编著.科学出版社.1978,
[6]  
萜类化学.[M].(英)(A.R.)品德尔(Pinder;A.R.)著;刘铸晋等译;.科学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