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大陆边缘构造形成机制——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化作用的自治性及其濒太平洋区大陆边缘构造成因

被引:1
作者
叶敬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关键词
岩浆混合; 大陆边缘; 大洋边缘; 中新生代; 地壳; 地球外壳; 地球内部; 岩石圈板块构造; 玄武岩; 基性岩; 大陆壳; 早前寒武纪; 活化作用; 岛弧; 洋壳; 大洋型地壳; 陆缘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治性;
D O I
10.16539/j.ddgzyckx.1986.02.003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早前寒武纪地球强烈的分馏作用形成了古老大陆壳,“耗竭”了上地幔中大离子半径的亲石元素和放射性元素。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壳逐渐趋于“稳定”,但在相对富集上述元素的未耗竭下地幔中,却在逐渐积累起放射性热能。中新生代期间,下地幔中积累热能的释放,使地壳再次发生活动。这次活动,,大陆上表现为构造活化和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则表现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 位于下地幔源热区之上的中国东部大陆,发生隆起、破裂、向洋漂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中积累的应力不断增大,不断向前传递,并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前锋,最后到达陆—洋交界处,使大陆地壳仰冲于洋壳之上,形成前缘岛弧,其后方(于不同时期应力集中的前锋之后)留下从新到老依次排列的边缘海、陆缘海、大陆沉积盆地。相应地,从大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变薄,最后出现洋壳;盆地沉积物依次变新;岩浆岩年龄逐渐年青且活动强度逐渐增大;……。出现一系列规律性的地质现象。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47
页数:1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