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玄武岩组成反演中—新生代华北岩石圈的演化

被引:72
作者
徐义刚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 岩石圈减薄; 华北克拉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5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玄武岩的化学组成与地幔源区特征、部分熔融程度、地幔温度和岩石圈厚度等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可以用来反演深部地幔的演化。文中简要地阐述了用玄武岩组成获得岩石圈厚度及其变化的方法,并总结了有关华北中—新生代岩浆演化的两个最主要特征:(a)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经历了由早期的源自富集地幔的岩浆向后期亏损地幔起源岩浆的转变,而两个阶段为一岩浆间隙期(10Ma)所分隔;(b)华北东、西部新生代玄武岩具有相反的碱性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这些岩浆演化特征可以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地幔地温梯度的逐渐升高、岩石圈地幔中富集组分在短时间内的不可再生以及岩石圈盖效应来解释。该认识为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间尺度和机制以及减薄作用的时空不均一性提供了新的制约。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太行山重力梯度带的形成与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差异性有关 [J].
徐义刚 .
地球科学, 2006, (01) :14-22
[2]   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特征 [J].
徐义刚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24-331
[3]   华北地块中东部中生代侵入杂岩中角闪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对岩石圈减薄时间的制约 [J].
许文良 ;
王冬艳 ;
王清海 ;
裴福萍 ;
林景仟 .
地球化学, 2004, (03) :221-231
[4]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吴福元 ;
葛文春 ;
孙德有 ;
郭春丽 .
地学前缘, 2003, (03) :51-60
[5]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4) :313-318
[6]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 [J].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罗照华,杜杨松 .
现代地质, 1994, (03) :349-356
[7]  
华北早白垩世末岩石圈局部被扰动的时空证据[A]. 邵济安,路凤香,张履桥,施光海.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5
[8]  
青岛地区晚白垩世基性脉岩中太平洋俯冲板块贡献的岩石学记录[A]. 张瑾,张宏福,英基丰,汤艳杰.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5
[9]  
中国东部地幔置换作用与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郑建平著, 1999
[10]  
Early Cretaceous gabbroic complex from Yinan, Shandong Province: petrogenesis and mantle domains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 Yi-Gang Xu,Jin-Long Ma,Xiao-Long Huang,Yoshiyuki Iizuka,Sun-Lin Chung,Yan-Bin Wang,Xiang-Yang W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 200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