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的发现与《孔子诗论》的理论来源

被引:4
作者
王秀臣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礼义; 性情; 孔子诗论; 上博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22.1 [四书];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战国时代是对“礼”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的重要时期。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礼”当成了自己学派的理论标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大量论礼精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礼”论水平和诗学成就。从《诗》传承与接受的角度而言,用诗机制的延续和发展是《孔子诗论》的理论背景,《孔子诗论》是用诗的诗论。从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变迁而言,从西周春秋间重“礼仪”到战国时代重“礼义”的变化,是《孔子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情生于性,礼生于情”,礼对性情的制约与调节是“礼义”发现的重要标志。以“礼义”和“性情”为思想前提的《孔子诗论》,是“礼义”诗学,也是“性情”诗学。
引用
收藏
页码:174 / 18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M].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  
两汉思想史.[M].徐复观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春秋谷梁传注疏.[M].(晋)范宁注;黄侃经文句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  
中国文学批评史.[M].罗根泽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  
中国思想通史.[M].侯外庐等著;.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