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

被引:38
作者
季卫东
机构
[1] 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作者人格权; 戏仿的类型; 数码网络化; 公平使用原则;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06.03.002
中图分类号
D923.41 [著作权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关于戏仿与著作权的讨论,侧重于数码网络化对法律秩序的深刻影响以及各种创新型制度设计。作者认为,对所谓公平使用原则的考量,必须以严格区分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为前提;中国现行著作权法极其强调对作者人格的保护,固然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也很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信息流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也可以说,“馒头血案”与《无极》的碰撞,其实提出了一些涉及法与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怎样才能避免通讯技术引起著作权的解体或贬值?人际互动与大批量的契约群以及民主决定的法律程序要件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重构?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对权利处理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宋代的版权问题——兼评郑成思与安守廉之争
    邓建鹏
    [J]. 环球法律评论, 2005, (01) : 71 - 80
  • [2] 李商隐诗选[M]. 中华书局 , 黄世中选注, 2005
  • [3] 知识产权论[M]. 法律出版社 , 郑成思著, 2003
  • [4] 先锋戏剧档案[M]. 作家出版社 , 孟京辉编, 2000
  • [5] “An Inquiry into the Merits of Copyright:the Challenges of Consistency,Consent,and Encouragement Theory”. Cf·Gordon. StanfordLawReview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