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20
作者
庞雄奇 [1 ,2 ]
陈冬霞 [1 ]
张俊 [1 ]
郭继刚 [1 ,2 ]
郭丰涛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相—势—源复合控藏;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实验; 成藏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相、流体势、烃源灶是影响圈闭含油气性的决定性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在各要素满足控藏临界条件下,优相—低势—近源复合指数(FPSI)越高,圈闭含油气性越好。基于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开展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源"控制着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相"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孔隙空间、"势"控制着油气成藏的运移动力,当三者联合作用时能够形成油气藏。实验结果还表明,圈闭外部(盖层)岩相和圈闭内部(储集层)岩相粒径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油气在毛细管力作用下从细粒低孔渗的围岩之中进入到粗粒高孔渗的储集层之内聚集成藏,临界条件是:圈闭外部围岩颗粒粒径较圈闭内部储集层颗粒粒径小2倍以上,或外部毛细管力较之内部大2倍以上,也即外部界面势能较内部高2倍以上;圈闭外部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越高,越有利油气进入圈闭内部储集层中聚集成藏,临界条件是外部源岩的含油气饱和度达到和超过5%。
引用
收藏
页码:575 / 592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Dynamic Field Divis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Accumulation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Rules in Sedimentary Basins[J]. PANG Xiongqi,LIU Keyu,MA Zhongzhen,JIANG Zhenxue,XIANG Caifu,HUO Zhipeng,PANG Hong,CHEN Junqing.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2(06)
[2]   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与预测评价 [J].
庞雄奇 ;
周新源 ;
姜振学 ;
王招明 ;
李素梅 ;
田军 ;
向才富 ;
杨海军 ;
陈冬霞 ;
杨文静 ;
庞宏 .
地质学报, 2012, 86 (01) :1-103
[3]   陆相断陷盆地相控油气特征及其基本模式 [J].
庞雄奇 ;
李丕龙 ;
陈冬霞 ;
张善文 ;
张俊 ;
于轶星 .
古地理学报, 2011, 13 (01) :55-74
[5]   陆相断陷盆地相-势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 [J].
庞雄奇 ;
李丕龙 ;
张善文 ;
陈冬霞 ;
宋国奇 ;
王永诗 ;
张俊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5) :641-652+663
[6]   油气成藏“相—势”耦合作用探讨——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J].
王永诗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5) :472-476
[7]   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初探 [J].
赵文智 ;
邹才能 ;
谷志东 ;
陶士振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3) :273-284
[8]   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动力学机制 [J].
李明诚 ;
单秀琴 ;
马成华 ;
胡国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2) :209-215
[9]   “相控论”的内涵及其勘探意义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薛叔浩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7-12
[10]   论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运移、聚集 [J].
楼章华 ;
金爱民 ;
田炜卓 ;
蔡希源 ;
高瑞祺 .
地质科学, 2005, (03) :30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