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祁连山杜鹃灌丛生态系统特征及干扰的影响

被引:13
作者
张德罡
于应文
胡自治
徐长林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兰州
关键词
东祁连山; 杜鹃灌丛; 生态特性; 植物量; 砍伐; 土壤干扰;
D O I
10.13432/j.cnki.jgsau.1999.01.006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布于东祁连山高山带的杜鹃灌丛优势种为头花杜鹃和百里香杜鹃,分盖度20%~40%。群落中绝大多数植物为地面芽(33.3%)、矮高位芽(30.1%)和地下芽(26.1%),一年生植物和地上芽植物仅占少数(10.5%)。常绿植物杜鹃的物候期早于其它植物,其中以青海杜鹃(R. Prezwalskii)最早。地上植物量呈单峰变化趋势, 8月干物质量达最高值 950.2 g/m2。灌木地上地下植物量的主体以杜鹃为主,分别占 72.5%和 62.6%,且地上植物量大于地下。全群落地下植物量以草本为主。百里香杜鹃和头花杜鹃的热值含量分别为 21.94 kJ/g和 21.68 kJ/g,高于其它灌木,也明显高于世界陆生植被的平均热值。两种杜鹃不同部位热值含量的顺序为叶>茎>根。群落地上净第一性生产力为301.7g/m2干物质,光能转化率为0.1021%。群落在生长季保持低增长状态,具有顶级群落的特征。砍伐后第1年内群落的植被成分无明显变化,但自然滑坡地段的植被成分变化明显,植物种类由18种变为10种,优势种变为鬼箭锦鸡儿,对杜鹃和苔藓影响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