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13
作者
陈全红 [1 ]
李文厚 [2 ]
姜培海 [1 ]
胡孝林 [1 ]
强芳青 [1 ]
崔军平 [2 ]
高永祥 [2 ]
机构
[1]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2]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勘探目标;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2%7.95%,干酪根类型为Ⅱ和Ⅲ型,Ro平均为2.34%,烃源岩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属Ⅱ—Ⅲ类储集层;区域性盖层主要为二叠系下部的水进和高位体系域的滨浅湖相泥岩,连续性好,封闭性好;天然气主要通过微裂缝及扩散排烃的方式向庆阳一带一直持续运聚,赋存于二叠纪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中。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及区域构造控制。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向东的天环向斜东翼区,局部背、向斜构造相对发育,保存条件相对变好,成为天然气主要富集区。主要的有利勘探目标分布在泾川—宁县缓坡区及环县—镇原向斜区的有利储集体的构造高点上。
引用
收藏
页码:554 / 55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构造体制转换与成藏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J].
高帮飞 ;
邓军 ;
王庆飞 ;
徐浩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3) :9-11+15+111
[2]   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输导子体系研究 [J].
梁书义 ;
刘克奇 ;
蔡忠贤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4) :327-332
[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J].
王雷 ;
史基安 ;
王琪 ;
王金鹏 ;
赵欣 ;
孙秀建 ;
赵力彬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4) :10-13+82
[4]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 [J].
范小林 ;
陈浙春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4) :338-345
[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源灶评价 [J].
郑松 ;
陶伟 ;
袁玉松 ;
邹艳荣 ;
王云鹏 ;
赵长毅 ;
胡圣标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3) :440-446
[6]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分析 [J].
马新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50-53
[7]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冯乔 ;
马硕鹏 ;
樊爱萍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1) :27-32
[8]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特征与油气运聚研究 [J].
李振宏 ;
张军 ;
郑聪斌 ;
不详 .
石油物探 , 2005, (03) :246-250+6
[9]   新近纪以来中国构造演化特征与天然气田的分布格局 [J].
王庭斌 .
地学前缘, 2004, (04) :403-416
[10]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J].
张福礼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2) :138-1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