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被引:97
作者
王亚飞 [1 ,2 ,3 ]
樊杰 [1 ,2 ,3 ]
周侃 [1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地域功能; 优化分区; “三区三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814 ; 082803 ; 0833 ; 1204 ;
摘要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的基本战略格局、实施功能分区的科学基础,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参数。以地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地关系演化出发,探索"双评价"的理论内涵,建立"双评价"到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科学逻辑,指出"双评价"集成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时所形成的主体功能分区方案为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最优方案。以福建省、六盘水市为案例,将人类生产生活的合理需求转化为用地需求参数,通过降尺度的参数分解与测算,结合上位规划及政府与专家系统研判,确定总量控制、结构化控制、空间结构或战略格局控制等目标参数,并在"双评价"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指标、参数及阈值,逐步进行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着重考虑相邻区域功能冲突与协调、差异化的主体功能定位、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以及海陆统筹等区域特征,不断校核与优化。从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集满足理论模型及评估方法的适应程度、可使用的分析方法及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尺度效应等方面,探讨功能分区方案不确定性及其解决途径,增强优化结果的鲁棒性,以此作为"三区三线"划定等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2415 / 242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基于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家与省级点-轴结构解析
    王亚飞
    樊杰
    [J]. 地理研究, 2019, 38 (07) : 1651 - 1663
  • [2] 中国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解析
    王亚飞
    樊杰
    [J]. 地理学报, 2019, 74 (04) : 710 - 722
  • [3] 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和实践初探——从“三生空间”到“三区三线”
    王颖
    刘学良
    魏旭红
    郁海文
    [J]. 城市规划学刊, 2018, (04) : 65 - 74
  • [4] 地域功能的生成机理: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解析
    盛科荣
    樊杰
    [J]. 经济地理, 2018, 38 (05) : 11 - 19
  • [5] 中国县级“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
    邹利林
    王建英
    胡学东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 (04) : 59 - 66
  • [7] 基于GIS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方法——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
    王丽霞
    邹长新
    王燕
    林乃峰
    吴丹
    姜宏
    徐德琳
    [J]. 生态学报, 2017, 37 (18) : 6176 - 6185
  • [8] 市县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中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
    陶岸君
    王兴平
    [J]. 现代城市研究, 2016, (09) : 17 - 25
  • [9] 基本农田划定中的耕地立地条件评价研究
    钱凤魁
    张琳琳
    贾璐
    王善维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03) : 447 - 456
  • [10]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
    张红旗
    许尔琪
    朱会义
    [J]. 资源科学, 2015, 37 (07) : 1332 -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