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哲学视野下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解析

被引:10
作者
史国栋 [1 ]
邵辉 [2 ]
李定龙 [2 ]
葛秀坤 [2 ]
赵庆贤 [2 ]
李伟明 [2 ]
王凯全 [2 ]
机构
[1] 常州大学党委办公室
[2]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关键词
环境安全工程专业; 工程应用创新; 五元培养模式; 培养活动实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9-4 [];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在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与"安全"这两个问题始终伴随其中。要解决"环境"与"安全"问题,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分门别类,又要交融综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框架格式",是对培养目标的分解与落实。通过"框架格式"能够清晰的反映教育活动的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运行机制。环境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格品质的塑造、工程应用思维与工程方法的形成、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培育"为四个立足点,模式关注如何发展学生特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睿智的行为"能力,形成"提出问题(对事物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与实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建立自信心与新的目标(形成创新的原动力)"的教育活动,不断促进人才"成长"。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素的思考 [J].
邵辉 ;
葛秀坤 ;
赵庆贤 ;
王新颖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 (01) :114-116
[2]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J].
邵辉 ;
龚方红 ;
徐萍 ;
葛秀坤 ;
赵庆贤 ;
蒋必彪 .
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9) :88-90
[3]   启发与讨论式课程教学的探讨——在《系统安全工程》课程中的实践 [J].
邵辉 ;
葛秀坤 ;
赵庆贤 ;
王凯全 ;
王新颖 .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1 (01) :106-109
[4]   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J].
邵辉 ;
张东 ;
葛秀坤 ;
赵庆贤 ;
李伟明 ;
王凯全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12) :34-39+203
[5]  
现代教育哲学.[M].梁渭雄;孔棣华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