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沿线幔源包体的特征及初步推论

被引:2
作者
林传勇
史兰斌
J.V.Ross
J.K.Russell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
[3]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 北京
[4] 北京
[5] 温哥华 VT Z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幔源包体; 上地幔; 包体结构; 古地温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及共东侧6个地点的幔源包体主要为二辉橄榄岩及少量异剥橄榄岩,其结构显示出由残碎斑状、粒状变晶向糜棱结构的过渡,反映了上地幔不同条件下的变形。矿物平衡分析表明这些包体处于平衡状态,用3种不同方法汁算的平衡温度为700~1000℃,平衡压力为1.4~2.5Gpa。本区古地温线高于理论地温线,表明该地区存在有上地幔的底辟,同时推测在40~100km深度范围内存在有活动剪切带。
引用
收藏
页码:289 / 296+304 +304-38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皖苏若干新生代火山岩的钾氩年龄和铅锶同位素特征 [J].
陈道公 ;
彭子成 .
岩石学报, 1988, (02) :3-12
[2]   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 [J].
刘嘉麒 .
岩石学报, 1987, (04) :21-31
[3]  
Insight into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an active extensional zone: the spinel-peridotite xenoliths from San Quintin (Baja California, Mexico)[J] . N. Cabanes,J. -C. C. Mercier.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88 (3)
[4]   SPINEL-OLIVINE GEOTHERMOMETRY IN PERIDOTITES FROM ULTRAMAFIC COMPLEXES [J].
FABRIES, J .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79, 69 (04) :32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