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碳密度及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23
作者
许中旗
李文华
许晴
闵庆文
王英舜
吴雪宾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人为干扰; 典型草原; 土壤碳密度; 碳贮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人为干扰形式对典型草原碳贮量的影响,对采取了不同干扰形式(包括开垦、放牧、禁牧2年、禁牧7年和禁牧17年)的典型草原试验样地的土壤碳密度及总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0~20 cm深土层土壤碳密度在不同干扰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F=78.702,P<0.000 1),其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禁牧17年>禁牧7年>禁牧2年>放牧>开垦,分别为4.47、4.23、4.01、3.7和2.27 kg/m2;0~50 cm土层土壤碳密度除开垦明显低于干扰形式以外,几种干扰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人为干扰对土壤碳密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表层(0~20 cm),对深层土壤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干扰形式下碳贮量中都以土壤碳库占有最大的比重,一般在86%93%之间;根系所占比重在6%13%之间;植物地上部分所占比重与枯落物大致相当,一般低于1%(开垦除外)。基于0~20 cm土壤碳密度计算的总碳贮量分别为5.74 kg/m2(禁牧17年)、5.22 kg/m2(禁牧7年)、4.83 kg/m2(禁牧2年)、4.39 kg/m2(放牧)、2.67 kg/m2(开垦),不同干扰类型间达到了显著差异(F=8.711,P<0.01);基于0~50 cm土壤碳密度计算的总碳贮量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碳密度及总碳贮量具有明显影响,即开垦和放牧导致土壤碳密度和总碳贮量明显下降,而禁牧则可以提高土壤碳密度及碳贮量。因此,从提高碳贮量的角度来看,应该严格禁止典型草原的开垦行为,鼓励实行适当的禁牧制度。
引用
收藏
页码:621 / 62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典型草原抗风蚀能力的实验研究 [J].
许中旗 ;
李文华 ;
闵庆文 ;
敖其尔 ;
王英舜 ;
韩喜 ;
何旭生 ;
贺俊杰 .
环境科学, 2005, (05) :164-168
[2]   美国有关放牧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 [J].
李树会 ;
张东为 .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3, (01) :8-9
[3]   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J].
耿元波 ;
董云社 ;
孟维奇 .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04) :297-306
[4]   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王艳芬 ;
陈佐忠 .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06) :66-72
[5]   面向21世纪的中国草地资源 [J].
徐柱 .
中国草地, 1998, (05) :2-9
[6]   土地利用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的影响 [J].
李凌浩 .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04) :13-15
[8]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编, 1992
[9]   CHANGES IN SOIL CARBON INVENTORIES FOLLOWING CULTIVATION OF PREVIOUSLY UNTILLED SOILS [J].
DAVIDSON, EA ;
ACKERMAN, IL .
BIOGEOCHEMISTRY, 1993, 20 (03) :16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