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黄土塬形态特征分析及发育阶段划分

被引:14
作者
仝迟鸣 [1 ,2 ]
周成虎 [1 ]
程维明 [1 ]
张文杰 [1 ,2 ]
王娇 [1 ,2 ]
刘海江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关键词
黄土塬; 形态参数; DEM; 相对年龄; 黄土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6 [黄土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基于DEM的地形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貌学研究中,但当前研究以定性或半定量居多,利用各类参数对大面积区域的量化分析研究较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GIS及DEM地形分析方法,将坡度小于15°的正地貌提取出来,然后利用坡度与起伏度结合分析得到黄土塬顶面,两者相减得到黄土塬坡面,最终提取黄土塬1106个;选取黄土塬核心区的106个样本,分别计算坡面平均坡度、顶面长短轴比、沟壑密度、顶面与底面比、地面裂度5个指标,然后对其分别进行等级划分,计算5个指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评价研究区黄土塬相对年龄的指标;对组合指标(I)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级,分别为早期(I<1.74)、中期(1.74≤I<2.12)和晚期(I≥2.12)。研究结果显示,在黄土塬的不同发育阶段,各个形态指标整体上存在差异,各子类型内部也存在发育先后不一致的情况。在对黄土塬各子类型计算发育阶段指数之后发现,从黄土塬、黄土残塬到黄土梁塬,I值逐渐增大。形态指标的有序变化与前人研究所得的黄土地貌发育过程十分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面积高程积分研究 [J].
祝士杰 ;
汤国安 ;
李发源 ;
熊礼阳 .
地理学报, 2013, 68 (07) :921-932
[2]   基于ANN-CA模型的黄土小流域正负地形演化模拟 [J].
张芳 ;
汤国安 ;
曹敏 ;
阳建逸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 29 (01) :28-31+1
[3]   崩岗侵蚀地貌的演变过程及阶段划分 [J].
张大林 ;
刘希林 .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1, 6 (02) :23-28
[4]   岔巴沟流域次暴雨坡面土壤侵蚀经验模型 [J].
陈晓安 ;
蔡强国 ;
郑明国 ;
李君兰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3) :325-329
[5]  
基于RUSLE的环杭州湾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关键敏感因子识别[J]. 李铖,李俊祥,朱飞鸽,曹璐,陈朱,吴彤,吴明,孙海菁.应用生态学报. 2009(07)
[6]   坡谱提取与应用的基本地域条件 [J].
王春 ;
汤国安 ;
李发源 ;
杨昕 ;
葛珊珊 .
地理科学, 2007, (04) :587-592
[7]   气候变迁与黄土高原演变的研究综述 [J].
把多辉 ;
朱拥军 ;
王若生 ;
王秀花 .
干旱气象, 2005, (03) :69-73+88
[8]   黄土高原现代地貌侵蚀演化研究进展 [J].
梁广林 ;
陈浩 ;
蔡强国 ;
胡文生 .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04) :131-137
[9]   基于DEM的黄土地貌类型提取与制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实验样区为例 [J].
朱红春 ;
张友顺 ;
汤国安 ;
袁勘省 ;
李晓印 ;
易红伟 .
地球信息科学, 2003, (04) :110-113
[10]   DEM提取黄土高原地面坡度的不确定性 [J].
汤国安 ;
赵牡丹 ;
李天文 ;
刘咏梅 ;
谢元礼 .
地理学报, 2003, (06) :82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