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事”到“翻译官”——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被动角色的转移

被引:20
作者
司佳
机构
[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中心费城美国
关键词
语言接触; 广东英语; 洋泾浜语; 通事; 翻译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59 [翻译];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在对明清以来中外语言接触的研究中 ,“通事”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交流媒介不可忽视。这些在 1 6世纪至 1 9世纪初担当广东沿海中外贸易和交涉事务的翻译人员有的来自民间 ,有的为官方指派。他们与后来同文馆、广方言馆科班毕业的“翻译官”不只是表面上称呼的不同 ,更反映出其时位居高官的朝廷大员是在一个十分“被动”的状态下开始学洋语的 :由藐视“番人”、“鬼话”到被迫学洋语 ,识洋务 ,从对“通事”的不信任到对“翻译官”的竭力培养。同一个角色所处的地位经历的这种“自下到上”的巨大转变 ,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值得作一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熊月之 著, 1994
[2]  
广州“番鬼”录[M]. 广东人民出版社 , (美)亨特(Hunter, 1993
[3]  
中外旧约章汇编[M]. 三联书店 , 王铁崖编,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