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现行基础教育供给中的效率和公平

被引:9
作者
吴平
吴仲斌
机构
[1] 武汉市财政局科研所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关键词
富人; 穷人; 政府; 外部性; 效用最大化;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03.08.018
中图分类号
G40-054 [教育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正> (一)现行基础教育供求机制的理论模型解释及其与现实的冲突 一般认为,对于教育,受教育者学到知识、技能后,增加了获得收入与享受生活的能力,从这一角度看,它具有消费(体现在收益上)的排他性;但是,个人受了教育后,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水平,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具有外部性;并且在不拥挤的限度内,教育有公共商品的非竞争性。所以教育既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又具有私人品的属性,称为混合品。基础教育供求由私人决策时,由于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但是由于外部性使得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私人决策决定的最佳基础教育量低于社会最优量,导致效率损失。其逻辑结论是,基础教育因其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如果把其留给消费者和教育者去自愿选择就将导致教育的供给不足,政府应该尽到刺激教育供给的职责。现实中,基础教育的供给采取的是政府和家庭共同提供。政府统一组织生产的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1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公共部门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鲍德威(RobinW.Boadway), 2000
[2]  
财政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哈维·S.罗森(HarveyS.Rosen)著, 2000
[3]  
公共财政[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美)布坎南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