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中低温混合工质联合循环

被引:21
作者
王宇
韩巍
金红光
郑丹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3]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中低温余热回收; 混合工质动力循环; 吸收式制冷循环; (火用)分析;
D O I
10.13334/j.0258-8013.pcsee.2003.11.041
中图分类号
TK11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更加有效地回收利用中低温余热,该文提出了一个由动力循环和吸收式制冷循环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型混合工质联合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能够利用蒸汽透平排气的低品位余热制冷,并将冷能用于动力系统的冷凝过程,从而降低蒸汽透平的排气压力和循环的平均放热温度,提高了系统的热效率。与常规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相比,新循环的透平排气压力由0.44 MPa降为0.17 MPa,循环平均放热温度由79.2℃降低为39.9℃,系统热效率由10.3%提高到13.4%,系统(火用)效率由40.8%提高到53.3%。该新型循环开拓了有效利用中低温余热利用的新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04 / 20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底循环系统变工况特性
    段立强
    林汝谋
    蔡睿贤
    金红光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 (02) : 27 - 31
  • [2] 混合工质中低温热力循环特性研究
    高林
    金红光
    郑丹星
    刘泽龙
    林汝谋
    蔡睿贤
    [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1, (06) : 677 - 679
  • [3] 给水加热型联合循环的性能简明示式
    张娜
    蔡睿贤
    刘泽龙
    金红光
    林汝谋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1, (07) : 36 - 40
  • [4] Kalina循环的研究和开发及其提高效率的分析
    吕灿仁
    严晋跃
    马一太
    [J]. 热能动力工程, 1991, (01) : 1 -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