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

被引:79
作者
赵国松 [1 ,2 ,3 ]
刘纪远 [1 ,2 ]
匡文慧 [1 ,2 ]
欧阳志云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物多样性; 扰动; 变化态势;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6 [生物多样性保护];
学科分类号
090705 ;
摘要
基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不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的影响,构建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结合不同级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一般重要、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四个级别)从全国尺度及区域尺度分析了中国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结果表明:就2010年现状而言,我国中东部地区人类扰动程度较大,西部地区人类扰动程度较低,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的人类扰动程度低于全国整体(包括所有级别)均值。就20年来人类扰动程度变化态势而言,全国中东部人类扰动程度变化幅度总体高于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人类扰动程度均呈轻微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低于全国整体增加幅度。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城市化以及东北、新疆等地区的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等重点区域人类扰动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而随着黄土高原等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人类扰动程度整体则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青藏高原区扰动变化幅度很小,几乎没有变化。总体而言,中国目前陆地国土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重要区域的空间分布是相互匹配的,这有利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整体布局。同时,20年来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变幅的区域分异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空间格局相吻合,说明20年来针对生态保护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在减少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人类扰动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效。
引用
收藏
页码:1640 / 165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生物多样性丧失机制研究进展 [J].
魏辅文 ;
聂永刚 ;
苗海霞 ;
路浩 ;
胡义波 .
科学通报, 2014, (06) :430-437
[2]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J].
刘纪远 ;
匡文慧 ;
张增祥 ;
徐新良 ;
秦元伟 ;
宁佳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吴世新 ;
史学正 ;
江南 ;
于东升 ;
潘贤章 ;
迟文峰 .
地理学报, 2014, 69 (01) :3-14
[3]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 [J].
武建勇 ;
薛达元 ;
赵富伟 ;
王艳杰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 (02) :146-151
[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趋势 [J].
范泽孟 ;
张轩 ;
李婧 ;
岳天祥 ;
刘纪远 ;
孙晓芳 ;
香宝 ;
匡文慧 .
地理学报, 2012, 67 (12) :1623-1633
[5]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J].
马建章 ;
戎可 ;
程鲲 .
生物多样性, 2012, 20 (05) :551-558
[6]   IPBES:生物多样性领域的IPCC [J].
马克平 .
生物多样性, 2012, 20 (04) :409-410
[7]   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 [J].
郑姚闽 ;
张海英 ;
牛振国 ;
宫鹏 .
科学通报, 2012, 57 (04) :207-230
[8]   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解读及其评估指标探讨 [J].
徐海根 ;
丁晖 ;
吴军 ;
曹铭昌 ;
陈炼 ;
乐志芳 ;
崔鹏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 (01) :1-9
[9]  
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评价与系统保护规划[J]. 张路,欧阳志云,肖燚,徐卫华,郑华,江波.应用生态学报. 2011(08)
[10]   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 [J].
马克平 .
生物多样性, 2011, 19 (02) :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