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

被引:79
作者
赵国松 [1 ,2 ,3 ]
刘纪远 [1 ,2 ]
匡文慧 [1 ,2 ]
欧阳志云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物多样性; 扰动; 变化态势;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6 [生物多样性保护];
学科分类号
090705 ;
摘要
基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不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的影响,构建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结合不同级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一般重要、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四个级别)从全国尺度及区域尺度分析了中国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结果表明:就2010年现状而言,我国中东部地区人类扰动程度较大,西部地区人类扰动程度较低,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的人类扰动程度低于全国整体(包括所有级别)均值。就20年来人类扰动程度变化态势而言,全国中东部人类扰动程度变化幅度总体高于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人类扰动程度均呈轻微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低于全国整体增加幅度。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城市化以及东北、新疆等地区的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等重点区域人类扰动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而随着黄土高原等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人类扰动程度整体则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青藏高原区扰动变化幅度很小,几乎没有变化。总体而言,中国目前陆地国土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重要区域的空间分布是相互匹配的,这有利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整体布局。同时,20年来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变幅的区域分异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空间格局相吻合,说明20年来针对生态保护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在减少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人类扰动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效。
引用
收藏
页码:1640 / 165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1]   栖息地破碎化与鸟类生存 [J].
邓文洪 .
生态学报, 2009, 29 (06) :3181-3187
[22]   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科学计划与热点述评 [J].
李延梅 ;
牛栋 ;
张志强 ;
曲建升 .
生态学报, 2009, 29 (04) :2115-2123
[23]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J].
吴建国 ;
吕佳佳 .
生态环境, 2008, (03) :1276-1281
[24]   城市化对城市麻雀栖息地利用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J].
张淑萍 ;
郑光美 ;
徐基良 .
生物多样性, 2006, (05) :372-381
[25]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 [J].
赵士洞 ;
张永民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9) :895-902
[26]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J].
庄大方 ;
刘纪远 .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02)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