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c-jun和GFAP表达的研究

被引:6
作者
吴茂旺 [1 ]
朱少华 [2 ]
刘良 [2 ]
黄光照 [2 ]
机构
[1] 皖南医学院法医学系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弥漫性脑损伤; c-jun; GFAP; 免疫组织化学;
D O I
10.13618/j.issn.1001-5728.2008.04.001
中图分类号
D919 [法医学];
学科分类号
0838 ; 1001 ; 1012 ;
摘要
目的探讨即早基因c-j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弥漫性脑损伤(DBI)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将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DBI组及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DBI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2d、3d、4d、6d脑组织内c-jun和GFAP表达规律,所得数据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未见c-jun阳性表达,可见少量GFAP表达。DBI 15min即可在脑组织内观察到c-jun表达,而GFAP蛋白的表达则在DBI后6h增加。随着损伤经过时间的延长,c-jun与GFAP阳性细胞数及阳性表达范围逐渐扩大,c-jun表达在DBI后6h达高峰(P<0.01),其后逐渐下降,伤后2d减退;GFAP阳性产物则在伤后4d左右达高峰(P<0.01),其后呈下降的趋势。结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jun与GFAP可作为诊断DBI的参考指标,二者在不同时段内表达所呈现出的时序性规律对损伤时间的推测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217 / 219+289 +28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GFAP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J].
吴珍霞 ;
高峰 .
浙江医学, 2005, (04) :256-258
[2]   大鼠脑挫伤后“即早基因”-c-jun和c-fos基因表达的特点 [J].
薄爱华 ;
董建峰 ;
张辉 ;
邢立强 ;
米坤龙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4, (05) :18-20
[3]   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J].
杨治权 ;
马建荣 ;
王君宇 ;
霍雷 ;
曹美鸿 .
中华创伤杂志, 2004, (04) :38-41
[4]  
Temporary changes of the AP-1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activity in the gerbil hippocampus after transient global ischemia, and ischemic tolerance induction 1 1 Published on the World Wide Web on 22 June 2000[J] . Krisztián Kapinya,Roland Penzel,Clemens Sommer,Marika Kiessling.Brain Research . 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