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中国为根据的“全球化观”的论纲

被引:9
作者
邓正来
机构
[1] 吉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国法学; 主体性中国; 中国立场;
D O I
10.16494/j.cnki.1002-3933.2008.01.001
中图分类号
D80 [外交、国际关系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作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中核心部分的导论,在对"全球化"概念进行背景性阐发的基础上,确立全文的分析框架及参照依据,并概要性地说明相关理论问题的建构以及具体的论证步骤。通过阐明当下的"全球化"实为一种可争辩的过程,从而开放出全球化的话语斗争维度以及中国或中国法学参与并型塑全球化的可能性,进而主张应当从中国立场出发,以中国为思想根据、以"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为分析框架、根据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就当下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进行积极的反思和重构。
引用
收藏
页码:2 / 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一般法理学的“乌托邦”——述评《全球化与法律理论》 [J].
周晓虹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5, (06) :141-149
[2]   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阶段划分的若干观点 [J].
崔兆玉 ;
张晓忠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2, (03) :68-72
[3]   西方多学科视野中的全球化概念考评 [J].
文军 .
国外社会科学, 2001, (03) :43-50
[4]   全球化与法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J].
周永坤 .
法学, 1999, (11) :9-14
[5]  
法理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美) 庞德, 2007
[6]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M]. 商务印书馆 , 邓正来著, 2006
[7]  
增长的极限[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美)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Meadows), 2006
[8]  
虚无的全球化[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乔治·里茨尔(GeorgeRitzer)著, 2006
[9]  
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的回应[M].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冯玉军著, 2002
[10]  
质疑全球化[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英)保罗·赫斯特(PaulHirst),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