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榴辉岩变质变形模式与苏胶造山带的隆升机制

被引:5
作者
樊金涛,程振香
机构
[1] 江苏地勘局地质调查研究院
关键词
苏北;榴辉岩;变质变形模式;造山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苏北榴辉岩经历5期以上变质变形作用,其中至少有两期以上为高压变质变形作用,p—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榴辉岩形成后,随着地体的反弹、推覆,于印支期末迅速回返到中地壳,再经燕山期—喜山期区域隆升和拉伸折返,最终剥露于现代侵蚀面。苏胶造山带至少经历了晋宁期、印支期和燕山期3次以上的造陆或造山运动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6+6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构造流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J].
杨巍然 ;
张文淮 .
地学前缘, 1996, (03) :125-131
[2]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J].
王清晨 ;
从柏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271-276
[3]   苏北榴辉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讨论 [J].
王式洸 ;
谭绪荣 ;
赵云龙 .
地质论评, 1995, (05) :401-408
[4]   山东胶南岩群重新厘定及朋河石组的建立 [J].
张增奇,迟守祥,宋志勇,张淑芳,赵光华,高美霞 .
中国区域地质, 1994, (04) :354-356
[5]   山东榴辉岩的生成时代——单颗粒锆石207Pb/206Pb年龄 [J].
王来明 ;
吴洪祥 ;
宋彪 ;
傅国民 .
科学通报, 1994, (19) :1788-1791
[6]  
陆壳达至地幔深度俯冲作用:岩石学证据[J]. W.Schreyer,孙忠实.世界地质. 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