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研判理论及现代经济意义

被引:1
作者
孙世强 [1 ,2 ]
王辉 [2 ]
李光辉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
[2]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生产方式; 合宜性; 互适性; 人民大众标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14.1 [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基于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两个维度,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向标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判的。立足于历史主义维度的生产力标准,通过对生产的物质方式、生产的劳动组织方式、生产的社会方式、生产方式的现实基础四维研究,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其相对正义的一面,但立足于结构主义维度的生产关系标准,又彰显了其非正义的一面。马克思憧憬生产方式内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要素的和谐,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恶化的不可逆性而必须强力建立新型生产方式的理论推断。全像解读马克思生产方式研判理论,对现代生产方式合宜性问题、检验标准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适性问题、超经济条件如何保证生产方式合宜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资本论.[M].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
[2]  
资本论Azi ben lun.[M].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