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被引:55
作者
徐梓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天地君亲师; 天地国亲师; 天地圣亲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92 [中国政治思想史];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摘要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但对其表达方式和排列顺序的演变过程,学术界的了解并不全面。经过系统梳理史料,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余英时;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  
晚学盲言.[M].钱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论语今读.[M].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  
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严元章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5]  
吴虞集.[M].吴虞 著;赵清;郑城 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  
贾府书声.[M].张毕来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7]  
荀子集解.[M].王先谦著;.中华书局.1981,
[8]  
且介亭杂文末编.[M].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
[9]   “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出处 [J].
车锡伦 .
民俗研究, 1999, (03) :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