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有机碳矿化以及腐殖质特征的影响

被引:18
作者
路丹 [1 ]
何明菊 [2 ]
区惠平 [3 ]
何冰 [1 ]
沈方科 [1 ]
顾明华 [1 ]
机构
[1] 广西大学农学院
[2] 广西南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3] 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稻田土壤; 有机碳矿化; 腐殖质特征;
D O I
10.19336/j.cnki.trtb.2014.05.020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连续种植三季的稻田土壤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四种耕作方式(常耕CT、稻草还田常耕SCT、免耕NT、稻草还田免耕SNT)下稻田土壤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机碳矿化以及腐殖质特征。结果表明:在0~5cm土层,免耕(NT、SNT)和稻草还田(SCT、SNT)都能提高土壤中不同活度有机碳以及总有机碳、腐殖酸、胡敏酸的△log K以及E4/E6值,其中以SNT增加效果最为明显,而稻草还田(SCT、SNT)还能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日矿化量和矿化累积量;在5~20 cm土层,除中活性有机碳外,常耕耕作(CT、SCT)提高了不同活度有机碳、总有机碳、有机碳矿化累积量、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腐殖化度以及胡/富比,其中以SCT的作用最为明显。在短期时间内,免耕结合稻草还田,有利于表层土壤的腐殖化,增加稻田土壤中碳的固定;常耕结合稻草还田更利于5~20cm土层腐殖质的更新与活化,增加土壤中碳的固定,从而减缓新增碳对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144 / 1150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