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

被引:9
作者
秦志琴 [1 ,2 ]
张平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城市规模;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网络; 辽宁沿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辽宁沿海城市带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该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必然面临着转化与重组。本文以辽宁沿海城市带24个大、中、小城市为空间单元,分别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络通达性3方面讨论城市群集聚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规模等级差异明显,首位城市垄断性强。通过构建规模指数模型,将该区域24个规模不等的城市分为4级,同级城市规模指数幅度变化不大,但是不同级别城市之间规模差异很明显。进一步运用首位度、分形理论等方法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该区域城市首位分布明显,城镇规模分布较为松散,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大。②经济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层序性,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经济空间结构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而且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有相似发展水平的城市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及两极分化现象,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布局于辽东半岛,而辽宁省西部以及东南部的经济极化现象较弱。③通达性空间分异明显,交通网络仍有很大发展潜力。通达性最优区域集中分布在该区域的几何中心以及辽东半岛地区,辽西、辽东南的通达性值普遍较高。④综合以上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为典型的条形核心—外围—边缘结构,具有大连、锦州、营口3个强中心,其中大连的极化作用最强。
引用
收藏
页码:491 / 49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J].
仇方道 ;
佟连军 ;
朱传耿 ;
杨如树 .
地理研究, 2009, 28 (02) :451-463
[2]   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J].
陈修颖 .
地理科学, 2009, 29 (01) :22-29
[3]   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及对策 [J].
汤放华 ;
魏清泉 ;
陈立立 ;
游细斌 .
人文地理, 2008, (05) :43-46+26
[4]   东北地区振兴的区域发展与空间组织战略 [J].
金凤君 ;
楚波 .
经济地理, 2008, (05) :756-759+886
[5]   辽中城市群规划的空间格局研究 [J].
彭翀 .
城市规划, 2007, (10) :44-47+62
[6]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 [J].
张晓明 .
地理学报, 2006, (10) :1025-1036
[7]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及其空间特征 [J].
张虹鸥 ;
叶玉瑶 ;
陈绍愿 .
经济地理, 2006, (05) :806-809
[8]   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分析 [J].
苗长虹 ;
王海江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02) :24-29
[9]   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 [J].
乔家君 ;
李小建 .
地理研究, 2006, (02) :213-221+370
[10]   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J].
李小建 ;
樊新生 .
地理科学, 2006, (0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