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公民伦理:网络暴力治理的新路径

被引:68
作者
王静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
[2] 中国政法大学
关键词
网络暴力; 公民社会; 数字公民伦理; 数字法治; 传统文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030105 ;
摘要
网络暴力是数字时代难以回避的社会现象,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自由主义、工具理性以及资本与技术共同导致的价值衰落,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财产权,扭曲了民主监督与民意表达,也危及了数字法治秩序。当前治理网络暴力的主要手段是法律与平台规制,但二者均面临难以塑造群体认知、规范群体行为、解决言论自由与群体极化之矛盾等治理困境。网络暴力的根源在于群体因伦理观念与价值判断形成的舆论强制力。这使得规制二元主体的法律效能大大降低,塑造数字公民伦理才是治理网络暴力的“釜底抽薪”之举。数字公民伦理具有传统文化、现代性和数智人文的多维包容性内涵。将其融入立法、技术与伦理规范之中,不仅能够融合虚拟与现实,有效规制群体行为,平衡自由与秩序价值,也可以为构建数字法治秩序提供时代动力和坚实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4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网络暴力法律规制的完善路径 [J].
敬力嘉 ;
胡隽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 (05) :142-149
[2]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困境分析与出路探究 [J].
石经海 ;
黄亚瑞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4 (04) :78-89
[3]   保护网络权优位于网络安全——以网络权利的构建为核心 [J].
何勤华 ;
王静 .
政治与法律, 2018, (07) :2-20
[4]   网络暴力的发展研究:内涵类型、现状特征与治理对策——基于2012-2016年30起典型网络暴力事件分析 [J].
李华君 ;
曾留馨 ;
滕姗姗 .
情报杂志, 2017, 36 (09) :139-145
[6]   公共舆论的“道德叙事”及其对司法过程的影响 [J].
马长山 .
浙江社会科学, 2015, (04) :38-47+156
[7]   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 [J].
郭小安 .
国际新闻界, 2013, 35 (12) :56-69
[8]   个人主义: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 [J].
周枫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 26 (05) :52-59
[9]   “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 [J].
姜方炳 .
浙江学刊, 2011, (06) :181-187
[10]   Web2.0时代“草根传播”的民粹主义倾向 [J].
陈龙 .
国际新闻界, 2009, (08)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