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升降、海侵海退与岸线变迁

被引:51
作者
杨怀仁
陈西庆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系
关键词
海相层; 陆相; 沉积相; 海侵; 海进; 渤海湾盆地; 浮游有孔虫; 海退; 海面高度; 陆架; 海面升降运动; 海侵层; 第四纪地层; 岸线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1985.04.01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第四纪以来,地球上气候出现冰期一间冰期变化,其周期为10万年左右.这种变化在深海有孔虫介壳氧同位素比值变化和陆地上黄土一古土壤剖面上均有反映.氧同位素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与气候变化相应的大洋水体积或大陆上冰量的变化.大陆上冰量和极地冰量的变化引起了全球性的海面升降运动,它对我国海岸和大陆架影响极其深远,它影响着海岸和大陆架的发育以及沉积特征.晚第四纪以来,我国陆地上的海相层基本上可以和世界相对高海面相对应.但在早第四纪,海侵层和相对高海面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海侵事件的次数比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旋回次数要少,时间上规律性不明显.随着年代的变新,各海侵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缩短.这揭示了我国第四纪海侵事件序列和新构造运动和地貌发展过程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也可能与地球冰期旋回和海面升降运动的频率和幅度变化有关.为了强调地貌形成过程在第四纪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和它与新构造运动的密切关系,作者曾建议使用“地貌运动”(Morphogenetic movement)一词.我国第四纪地貌运动、海面相对升降运动和气候环境变化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决定着东部大陆的发育和沉积特征.所以当我们研究任何一方面的影响(无论是海面升降运动、气候变化还是新构造运动)都应考虑到另外两方面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80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从动物群化石看渤海晚第四纪的古环境演变史 [J].
黄庆福 ;
苍树溪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5, (01) :27-38
[2]   东海陆架残留沉积时代和成因模式 [J].
沈华悌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5, (01) :67-77
[3]   长江三角洲南部古沙堤(冈身)的沉积特征、成因及年代 [J].
刘苍字 ;
吴立成 ;
曹敏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5, (01) :55-66
[4]   中国第四纪大陆海侵层磁性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J].
钱方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4, (03) :89-100
[5]   南黄海全新世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初步研究 [J].
孙家淞 ;
周长振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4, (03) :57-67
[6]   苏北徐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地理 [J].
罗其湘 ;
刘祥琪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4, (02) :111-118
[7]   苏北黄河三角洲及滨海平原的成陆过程 [J].
张忍顺 .
地理学报, 1984, (02) :173-184
[8]   长江口外陆架砂的形成时代与沉积动力特征 [J].
杨文达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3, (02) :41-49
[9]   北京平原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J].
王乃文 ;
何希贤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2, (13) :805-808
[10]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J].
王一曼 .
地理研究, 1982, (02) :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