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湿灰岩储层中季胺类物质对周期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6
作者
魏发林
岳湘安
叶仲斌
张杰
庞宏伟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大港油田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北京,北京,四川成都,天津,北京
关键词
低渗基质灰岩; 裂缝; 油湿储层; 润湿反转技术; 周期注水; 模拟实验; 季胺聚合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57.6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周期注水是开发灰岩储层低渗透基质中原油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对于亲油储层效果较差。对基质含水饱和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质含水饱和度变化特征方程,提出了周期注水与润湿反转技术相结合的开采方式。利用油湿灰岩裂缝模型,在注入水中加入低浓度具有润湿反转能力的季胺类物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进行了周期注水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CTAB可使油湿灰岩储层的表面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基质毛管的自吸及滞水排油能力增强,周期注水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周期注水实验及增油机理研究 [J].
张继春 ;
柏松章 ;
张亚娟 ;
斑颜红 .
石油学报, 2003, (02) :76-80
[2]   胜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润湿性变化 [J].
姚凤英 ;
陈晓军 ;
宗习武 ;
吴妍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4) :58-60+2
[3]   混湿油藏的润湿性和相对渗透率研究 [J].
G.R.Ferauld ;
J.J.Rathmell ;
曹峰 .
国外油田工程, 1999, (03) :4-9
[4]   任丘油田开发后期不稳定注水开采效果评价 [J].
田平 ;
许爱云 ;
张旭 ;
赫恩杰 .
石油学报, 1999, (01) :46-50+5
[5]   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周期注水驱油机理 [J].
黄延章 ;
尚根华 ;
陈永敏 .
石油学报, 1995, (04) :62-67
[6]   周期注水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J].
俞启泰 ;
张素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3, (06) :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