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8
作者
张国兴
机构
[1] 平顶山工学院管理工程系河南平顶山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
D O I
10.19654/j.cnki.cjwtyj.2005.08.008
中图分类号
F820 [货币理论];
学科分类号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摘要
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而从实践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存在很大的离差,在稳定价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也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步降低。从历史角度观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趋势实际上是在不断寻找“规则”与“相机抉择”的替代和综合;而与传统政策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最大的特点恰恰是实现了规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也正是由于此,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现实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实体经济对货币政策的约束与对策 [J].
匡国建 .
金融研究, 2003, (03) :63-70
[2]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J].
夏斌 ;
廖强 .
经济研究, 2001, (08) :33-43
[3]   货币政策新方向: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理论依据 [J].
贺力平 .
经济研究, 1998, (02) :25-30
[4]  
货币理论与政策.[M].(美)卡尔·E.瓦什(CarlE.Walsh)著;王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中国货币政策的形成与发展.[M].钱小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  
货币金融学.[M].(美)米什金(FredericS.Mishkin)著;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