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及邻区中生代(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分布特征及含油气性对比

被引:35
作者
夏戡原
黄慈流
黄志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南海及邻区; 上三叠统—白垩系; 分布; 含油气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44 [海洋矿产资源及开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南海周边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分布及沉积相特征与板块碰撞拼合有关。南海北部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特别是海相地层的分布与哀劳山—红河早印支期缝合带有关。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有海相地层 (浅海海湾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 )分布 ,而中、上侏罗统及白垩系为陆相地层。南海西部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特别是海相地层的分布与昌宁—孟连—劳勿—文冬晚印支期缝合带有关 ,致使中南半岛西部、云南及西藏羌塘地区在晚三叠世—白垩纪时期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 ,即中、晚三叠世沉积海相地层 ,其后地壳普遍隆起 ,海水退却 ,陆地范围扩大。南海南面的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 ,东面的菲律宾、台湾岛以及南海东北部中生代地层的分布 ,与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印尼巴里散缝合带、加里曼丹卢帕尔缝合带、菲律宾巴拉望缝合带有关 ,这些缝合带的缝合时间是晚白垩世—早第三纪 ,以致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为深海硅质岩及浅海灰岩地层 ,其后地层为陆相地层。台西、台西南和礼乐等 3个盆地的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一般为中等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 ,成熟度中等 ,以产气为主 (已在台西南盆地下白垩统钻获天然气 ) ;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一般较高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 ,但烃源岩成熟度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2 / 1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潮汕坳陷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J].
郝沪军 ;
林鹤鸣 ;
杨梦雄 ;
薛怀艳 ;
陈隽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03) :2-8
[2]   珠江口盆地东部中生代凹陷地质特征 [J].
苏乃容 ;
曾麟 ;
李平鲁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5, (04) :6-14
[3]  
滇川西部古特提斯造山带.[M].钟大赉等著;.科学出版社.1998,
[4]  
海南岛地质.[M].马大铨等著;汪啸风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91,
[5]  
南海地质构造与陆缘扩张.[M].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构造研究室编;.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