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小麦品种类型的演变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被引:6
作者
朱赞华
徐风
机构
[1] 安徽农学院农学系
关键词
小麦; 淮北地区; 收获指数; 麦类作物; 经济系数; 生理基础; 品种类型; 小麦品种; 遗传相关系数;
D O I
10.13610/j.cnki.1672-352x.1984.02.00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通过对淮北地区不同年份种植的十二个品种的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十年来,淮北地区小麦品种类型演变的趋势是植株高度逐渐矮化,冬性强度不断减弱,使幼穗分化的持续期加长。分化程度增强成为高产品种通过多花多实而提高个体生产力的主要生理基础。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群体的光合面积呈线性增长,但净同化率并未提高。遗传型间的追溯连系通径分析表明,主要由於库源比值增大,提高了小麦灌浆期间的干物质同化积累率,从而提高了收获指数,成为产量潜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这是品种群体生产力提高的生理基础。本文还对进一步培育该区更高产新品种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植物生长分析.[M].[英]亨特(R·Hunt) 著;陈宪辉 译.科学出版社.1980,
[2]   小麦高产育种问题 [J].
刘大钧 .
中国农业科学, 1977, (02) :34-42